返回栏目
健康之家健身 • 正文

专家解读:“体育+共享”是否只是看上去很美?

发布时间:  浏览: 次  作者:

专家解读:“体育+共享”是否只是看上去很美?

早在共享单车“占领”中国的大街小巷之前,“共享”就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热门词,如今更有越演越烈之势,在体育领域,共享篮球场、共享跑步机、共享健身仓等新兴“共享”产品为用户提供了不少便利。

北京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文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没有足够的场地条件,仅靠“共享”来满足健身需求是不现实的,体育产业共享应该寻求的是跨领域的共享。

目前,市场中被大众较为熟知的共享体育产品大体可分为两种。

共享运动场

专家解读:“体育+共享”是否只是看上去很美?

静安共享运动场 扫码可用 最低5元/小时

以上海的共享篮球场为例,其“共享”的概念主要体现在将传统管理模式升级为数字化管理,极大地改善了用户体验。管理者可以通过后台监控保障场馆设施运行从而减少人力成本,用户则可以通过手机APP自行查看篮球场的使用情况或进行预约,入场也可按分钟计时收费,从而达到提高场地利用率的目的。

这一类“共享”模式应用非常广泛,并不局限于篮球场,目前已有不少传统运营场馆通过数字化改造升级成互联网时代的“共享场馆”,其中不乏便民利民的公共健身场所。

共享健身仓

专家解读:“体育+共享”是否只是看上去很美?

“纯净跑”共享健身仓

相较于“共享运动场”,另一种共享体育产品——“共享健身仓”则具备更强的网络时代共享特征——它们主要分布于北上广深等互联网共享经济较为活跃的城市。

对于这些城市中的健身人群来说,健身房的数量和地理位置往往很难满足他们的健身需求,目前绝大部分健身房以售卖月卡、年卡的消费模式,使许多人担心自己的健身卡沦为“洗澡卡”而对健身房望而却步。

在这一情境下,“共享健身仓”横空出世——此类产品多数主打“便捷健身”这一概念,将拥有简单设备的微型健身房建立在小区、公园等便民健身场所中,用户可通过手机APP实现预约、缴费等功能,旨在通过便携化的服务调动城市人群利用碎片时间健身的热情。

目前,市面上已有不少“共享健身仓”类产品,许多企业也正在积极地加入市场竞争,部分企业还尝试加入私人教练等服务完善用户体验。

不过,在共享体育蓬勃发展的同时,许多问题也接踵而来。以共享健身仓为例,碍于场地规模的限制,共享健身仓内的健身设备数量较少,无法满足部分深度健身爱好者的需要。

专家解读:“体育+共享”是否只是看上去很美?

另一方面,共享健身仓通常缺乏洗浴间、更衣室等常规健身馆的“标配”,其设备维护、安全管理也存在一定问题。因为共享健身仓空间有限,所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“健身场地难寻”这一困扰城市健身人群的难题。

“城市中缺乏体育空间,现有的体育空间满足不了人民健身的需求,这是根本问题。”何文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,他举例说目前国内大量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并不饱和,不是因为想锻炼的人少,而是体育空间太少。“如果没有足够的场地条件,仅靠‘共享’来完成提高是不现实的。”何文义说到。

同时,仔细研究目前已有的这两种常见“共享模式”,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仅仅只是在体育产业的运营方式上进行了“共享化”升级。无论健身设备、运动场所还是私人教练,都已天然具备体育的共享属性,并非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了“从无到有”的共享。

“目前许多体育产业的‘共享’只是其商业模式的升级。”何文义说道。“‘共享’的根本在于要利用不同业态的结合创造附加价值或者利用剩余价值,从这一角度上说,体育产业共享应该寻求的是跨领域的共享。”

    相关文章Related

    返回栏目>>

    首页   |   商务合作:QQ 37336115

    健康之家,专业健康门户网站!